言不尽意_言不尽意是什么意思

       现在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言不尽意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有关于言不尽意的问题,我们开始谈谈吧。

1.谁最早提出了言不尽意的观点

2.庄子的“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的异同,请指点一下。

3."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出自哪里

言不尽意_言不尽意是什么意思

谁最早提出了言不尽意的观点

       最早提出了言不尽意的观点的是孔子。

       “言不尽意”出自 《易·系辞上》,意思是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宾语。

       《系辞传》是《易传》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为今本《易传》7种中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兼顾占筮像数和义理的解释,用数学方法解释了《周易》筮法和卦画的产生和形成。《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扩展资料

       言不尽意的现代意义:

       “言”即指语言,“意”即指思维,具体而言,“言”是指言语、文字等这些能表达出来、形而下的思维产物,“意”则是指人的内心活动、思想观念等这些形而上的思维本身。

       小到人际关系里常见的误解,大到对历史文献的错误解读,关于“言”与“意”关系之问题的具体体现在生活中俯拾皆是,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而且包含的思想内容越复杂,就越容易被其困扰,由此,古今中外许多才学之士都在这个抽象问题中孜孜求索。

       从容豁达、不滞于物、仰可交融自然、俯能轻叩内心,这是道家得出”言不尽意“说的思想基础。人在世界上其实都是相当孤独的个体,无论是理解别人或是被人理解,苛求被完全理解是相当不现实的想法。同样,习惯于西方式推理分析的我们也可以适时转换方向,忘掉那些琐碎聒噪的话语,从”不尽意“中回转,追溯老庄的自然之真意。

       

       百度百科-言不尽意

       百度百科-易·系辞传

庄子的“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的异同,请指点一下。

       出处:《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例句:病中作词一阙,调寄《菩萨蛮》,奉上文郎云杰翰座,谨望挽回春色。词不尽言,~。 ◎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三折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出自哪里

       庄子的“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可以说是庄子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言不尽意”是说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或意蕴。庄子认为,语言是有限的,而意蕴是无限的,因此语言无法完全表达复杂的意蕴和真理。庄子通过这个概念强调了思维的超越语言性质,提醒人们不要过分依赖语言,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和感悟能力。

       “得意忘言”则是指通过语言的领悟而达到对某种思想或意境的领悟。这个概念强调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去把握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在庄子看来,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一旦获得了真正的理解,就可以忘掉语言这个媒介,直接把握真理。

       可以说,“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是相互补充的两个概念。前者强调了语言的局限性,后者则强调了语言的必要性。在庄子看来,要想真正理解某种思想或意境,既要超越语言的局限,又要借助语言这个媒介去领悟更深层次的意义。

       出处:《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例句:病中作词一阙,调寄《菩萨蛮》,奉上文郎云杰翰座,谨望挽回春色。词不尽言,~。 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三折

       释义: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

       好了,今天关于“言不尽意”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言不尽意”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