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宵酒醒何处_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今宵酒醒何处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今宵酒醒何处的话题吧。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什么意思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是

3.宋词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请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首词的全文是什么?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里

今宵酒醒何处_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什么意思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意思: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出自宋代诗人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释义: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赏析:《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

       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雨霖铃·寒蝉凄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是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宋代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

       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

       “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雨霖铃·寒蝉凄切》全文如下:

       《雨霖铃·寒蝉凄切》

       作者: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在刻划心理。

       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

       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

       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扩展资料: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作者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柳永的代表词作有:

       《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望海潮·东南形胜》《甘草子·秋暮》《定风波·自春来》《鹤冲天·黄金榜上》《戚氏·晚秋天》《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柳永;百度百科-《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词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宋代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景)

       柳永(987年-1053年),字耆卿,本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主要代表作有《雨霖铃》、《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少年游》、《望海潮》、《八声甘州》、《定风波》等

请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首词的全文是什么?

        [译文]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出典]北宋柳永《雨霖铃》

        注:

        1、柳永《雨霖铃》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骤雨③初歇。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⑤,兰舟⑥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⑦。念去去⑧、千里烟波,暮霭⑨沉沉⑩楚天⑾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⒀,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⒁,更与何人说?

        2、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②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③骤雨:阵雨。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⑤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⑥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⑦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暮霭:傍晚的云气。

        ⑩沉沉:深厚的样子。

        ⑾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⑿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⒀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⒁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3、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译文2:

        十里长亭,暮雨刚住。对饮于饯别席上,本来没有好情绪。耳边又听到凄切的蝉声,更增添愁丝缕缕。正在依依留恋,开船的呼唤又无情地催促。我二人紧握着手,眼中噙着泪水,相顾抽泣,竟说不出话语!离去!离去!那烟波浩渺的广阔的江南水乡,我将在那里飘泊流寓。

        自古多情之人,就感伤离别之苦。又何况在萧索冷清的秋天分手,更让人伤心。今夜告别京华,酒醒时将置身何处?想必船已靠岸,天边还挂着残月,清冽的晨风吹拂着柳树。今后年复一年,纵有美景良辰,也同虚度。即便有千种柔情蜜意,又能对谁倾诉?

        4、古来别辞甚众,然抒写离愁之痛,见情之深,当数三变之《雨霖铃》。

        别绪皆因情而生,情有深浅。浅者之别,浊酒为饯,惺惺惜语,随各东西,未几识新欢而忘旧识;深者之别,依依切切,痛彻心发,万般言语涌阻喉头,泪眼之下,天地悲凉;

        古之饯行,长亭短亭,虽言“都门”,实不知去都门几许矣。但凡送别,绝无艳阳娇花之说,因情入景,景因情生,故蝉亦“凄切”。此情景相促,心神无措,更兼催程,似硬生生由此而断,欲言而止于无端,不得不言而不及情,泪矣已。常言道“可意会不可言传”,此千头万绪充塞心胸,眼光流转,神之相触,岂言语可及。倒好似“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然一时分离,尚有可期;一别永诀,何如以堪。倘泛泛之流,别则别矣,其后而忘乎所谓可也;若心神之交,恐世间难觅其双,伺候纵有相似,勾忆前情止增唏嘘。但见春花秋月良辰美景,辄思旧时偕游,物是人非,千种滋味,一心担受,凄凄惶惶,欲诉无端。人本多情,见叶陨而伤,更况清冷萧索之秋。

        古有谓“悬解”,超然物外,然未见圣人遍野。可知人孰无情。情不得脱,唯避其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恣狂呼叱以游荡心神,岂不知一醉三秋,终得苏还。触眼残月柳依依,自顾孑然影茕茕,欲离于愁反陷之弥深。年来物换,于己无觉,满副神气,随斯人杳杳,空留槁木之骸,死灰之心。“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句一出,胜却万千情语惟“明月夜短松岗”之句可堪一比。

        词则虽短,见情无限。

        余以为,此作之解,红颜莫若知己,生离莫若死别。皆因红颜乃皮相所在,羞花之貌,倏忽鸡皮。然神之交接,心之所同,如揽镜自窥,生而有一知己,不敢求其再,失之几同夺人魂魄;

        又去日有短长,或一时暂离,或一世诀别。生而若月之圆缺,分合常在,一时之别,情止依恋,去后日日计较以待重逢,山水之远可通鱼雁,此小别而后大甘;若死生殊途永世之隔,则如去人肢体剔人肺腑,痛彻心髓,纵临邛道士不过梦中依稀,此人间大恸。

        诗家有“意境”之说。意之为物,情景幻化,临与斯,则感同身受。柳氏此作,不考其就里,仅以情境论之,当为上品。

        5、“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留恋、惆怅、茫然,齐涌心头……

        为何又是一个多愁之秋?急雨悄然而止,凄切的蝉声依然不知疲倦地嘶咬着离人的心。抬头望望长天,蔚蓝而清新;俯身看看大地,湿润而美丽。如此的良辰美景,却必须演绎一曲恋人伤别的悲歌。

        这个黄昏,晚风、长亭、寒蝉,无不流露着悲凉。

        京郊设帐饯别,但此刻,饮酒又怎会有好心情?只不过借酒浇愁罢了。恋人就在眼前,即将长远地离开她。船家又在催促登舟。两人双手紧拉,泪眼相向,欲言却又无语,哽咽,哽咽……此别,可是要远至千里之外、暮霭沉沉的千里江南呀!

        我的心开始茫然,就如这江上迷雾般,看不明远处是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还是饮了这杯别离的苦酒,让我为你歌一曲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也许,自古以来,离别时才是最让人伤心的,而多情者更其悲伤。可是,最令人痛苦的怕是离别于这冷落清秋时节,让“悲伤”雪上加霜。

        我已经不敢想象别后的明天。

        残夜,酒醒,举头望天,星儿无奈地眨着眼睛,它们厌倦了。亮不住地打着呵欠,它困倦了。斯人已去,寂静而安详,没有车马的喧闹,没有歌吹的浮华,只有我这一叶孤舟停靠在杨柳岸,面对着凄凉的晓风,凄清的残月……

        是难过?是悲伤?是无奈?是感伤?这一别,不知何日是归期。即使有千种良辰美景也是虚设,斯人不在,此心不在,又怎独赏?万般情怀,与谁倾吐?在身边的,只是扶风弱柳,只是伤心残月!

        再饮一杯,即使饮已无绪。再歌一曲,即使泣不成声。

        人生本来就是一次孤舟之旅,多少次的冷落清秋节,我必须出发。下一站依靠哪里,我不知道。今晚,我能说的是:祝福你,祝福你,我的爱人!你问我,明天我身处何处?漫漫天涯,千里之外,杨柳岸,晓风残月!

        6、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7、晓风残月

        近义词:青灯古佛。反义词:繁花闹市。

        出自北宋·柳永《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解释

        1.拂晓时的清风,残余的月影。形容冷落清凉的意境。常借以抒写离情。

        2."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宋柳永《雨霖铃》词中名句。后用以指代词曲。

        3.指婉约的诗词风格。

        8、“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情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此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9、杨柳、晓风和残月是表达依恋、凄恻和诀别之情的三个极富表现力的典型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哀婉动人的意境: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不令他柔情绵绵、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浇愁”的初衷不但未能实现,反而让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是这三把“盐”制造出离人心中事与愿违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落差,烘托渲染出“醉不成欢惨将别”“举杯浇愁愁更愁”的极度伤感的氛围.

        每当到了春意融融的季节,总会想起这首的伤感诗词.曾无数次吟咏,每次的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感受会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而赋予更深刻的感悟.生命有时很坚强,有时又何等脆弱,春天是希望的季节,但也会有生命的凋零,会有命运的不公,会有太多人生的无奈.

        但无论如何,春天带给人更多的是希望和美好.

        也许又强说愁了.

        本文作者(来源):柳永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里

       柳永《雨霖铃》

       雨霖铃①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②

       都门帐饮无绪,③

       留恋处,④

       兰舟摧发。⑤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⑥

       念去去千里烟波,⑦

       暮霭沈沈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⑨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⑩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

       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

       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

       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

       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

       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品评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

       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

       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

       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

       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

       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

       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

       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

       ‘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

       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

       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

       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

       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

       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

       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

       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详解]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 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 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

       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语出宋朝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译文: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雨霖铃·寒蝉凄切》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赏析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当晚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好了,今天关于“今宵酒醒何处”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今宵酒醒何处”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