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噫嘻_呜呼噫嘻!时耶命耶?从古如斯!为之奈何

       大家好,我很乐意和大家探讨呜呼噫嘻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呜呼噫嘻的各个方面,我会尽力回答您的疑问,并为您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1.用一命呜呼的呜组词

2.呜呼的读音和意思

3.呼字呼字开头的成语

4.求李白蜀道难 赏析

呜呼噫嘻_呜呼噫嘻!时耶命耶?从古如斯!为之奈何

用一命呜呼的呜组词

       呜组词 :呜咽、喑呜、呜呼、叹呜、呜噎、呜呃、嚘呜、呜哨、呜邑、咽呜、呜悒、呜噜、呜呜、呜囔、呜乎、呜轧、呜唈、呜虖、呜恻、呜咿、呜嘬、咿呜、噫呜、呜咂、呀呀呜、呜呀呀、呜呜声、喑呜叱咤、呜哩呜喇、一命呜呼、呜呜啕啕、吚吚呜呜、呜呜咽咽、呜嘑哀哉、呜呼哀哉、咿呖呜剌、呜呼噫嘻、呜哩哇啦

       形容气流刹地经过的声响〖toot〗。如:汽车呜的一声开过去了;轮船上的汽笛鸣呜直叫;呜的一声,它不见了。发出喧闹声〖hoot〗。

呜呼的读音和意思

        1. 鸣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鸣锣开道来 封建时代官吏出门时,前自面开路的人敲锣喝令行人让路。比喻为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声势,开辟道路。

        鸣琴而治 指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旧时常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

        鸣野食苹 比喻诚心待人,同甘共苦。

        鸣凤朝阳 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2. 带有呜的四字词语

        呜的四字词 :

        喑呜叱咤、

        一命呜呼、

        呜呼噫嘻、

        呜呼哀哉

        喑呜叱咤、

        呜哩呜喇、

        一命呜呼、

        呜呜咽咽、

        吚吚呜呜、

        呜嘑哀哉、

        呜呜啕啕、

        叱咤喑呜、

        呜呼噫嘻、

        呜呼哀哉、

        呜哩哇啦、

        咿呖呜剌

        3.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鸣字开头

       

        鸣开头成语

        :

        鸣琴而治、

        鸣鼓而攻、

        鸣剑抵掌、

        鸣雁直木、

        鸣金收兵、

        鸣玉曳履、

        鸣鹤之应、

        鸣鼓而攻之、

        鸣珂锵玉、

        鸣锣开道、

        鸣野食苹、

        鸣于乔木、

        鸣冤叫屈

        4. 一什么鸣什么四字成语有哪些

        一牛鸣地 [yī niú míng dì]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指牛鸣声可及之地。比喻距离较近。同“一牛吼地”。

        出 处

        清·钱谦益《山庄八景诗·锦峰晴晓》序:“其旁有锦峰书院,去山庄一牛鸣地。”

        5. 以“鸣”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鸣凤朝阳,鸣鼓而攻,鸣鼓而攻之,鸣鹤之应,鸣剑抵掌,鸣金收兵内,鸣金收军,鸣珂锵容玉,鸣锣喝道,鸣锣开道,鸣谦接下,鸣琴而治,鸣雁直木,鸣野食苹,鸣于乔木,鸣玉曳履,鸣玉曳组,鸣冤叫屈,鸣钟列鼎,鸣钟食鼎

        6. 关于哭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成语: 哭哭啼啼

        拼音: kū kū tí tí

        解释: 不停的哭泣。

        出处: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不由我哭哭啼啼,思量起雨泪沾衣。”

        举例造句: 她整天哭哭啼啼,不吃不喝。

        2、成语: 哭眼抹泪

        拼音: kū yǎn mǒ lèi

        解释: 哭着诉说或控诉,形容哭哭啼啼。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那老婆儿哭眼抹泪的说道:‘阿弥陀佛!说也不当好听的话。’”

        3、成语: 鬼哭狼嗥

        拼音: guǐ kū láng háo

        解释: ①形容哭叫悲惨凄厉。②形容声音大而杂乱,令人惊恐。

        出处: 魏巍《东方》第三部第六章:“有的钻到汽车下,有的往坦克的后面涌,鬼哭狼嗥,乱成一片。”

        举例造句: 忽然,三架飞机掠过头上,鬼哭狼嗥一般往北山飞去。 管桦《惩罚》五

        4、成语: 猫哭耗子

        拼音: māo kū hào zǐ

        解释: 比喻假慈悲,伪装同情。

        出处: 高阳《清宫外史》上册:“他愤愤地说:‘别样都还罢了,折尾的声明,不是猫哭耗子?’”

        5、成语: 一路哭声

        拼音: yī lù kū shēng

        解释: 路:宋代的行政区域名。在一个地区内,到处是老百姓的哭声。比喻一个地区的百姓因遭受灾难而痛苦。

        出处: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参政范文正公》:“富弼曰:‘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耶!’仲淹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举例造句: 戎马掀天动地来,荆襄一路哭声哀。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二

        7. 什么鸣什么四字成语

        鸣锣喝道 封建时代官吏出门时,前面开路的人敲锣喝令行人让路。比喻为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声势,开辟道路

        8. 带鸣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一鸣惊人、百家争鸣、鸣金收兵、鸣金收军、鸣冤叫屈、鸣锣开道、鸣锣喝道、鸣凤朝阳、鸣于乔木、鸣玉曳履、鸣玉曳组、鸣钟列鼎、鸣雁直木、鸣珂锵玉、鸣鹤之应、鸣鼓而攻、鸣鼓而攻之、鸣野食苹、鸣琴而治、鸣钟食鼎、鸡鸣狗盗、山鸣谷应、耳鸣目眩、钟鸣鼎食、自鸣得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龙鸣狮吼、狐鸣狗盗、狐鸣篝火、狐鸣鱼书、鸡鸣候旦、鸡鸣起舞、驴鸣狗吠、鸾鸣凤奏、东鸣西应、潮鸣电挚、狐鸣鱼出、长鸣都尉、鳌鸣鳖应、鸡鸣犬吠、鸡鸣狗吠、虫鸣螽跃、鼍鸣鳖应、鸮鸣鼠暴、蛙鸣狗吠、钟鸣鼎列、钟鸣鼎重、蛙鸣鸱叫、嘤鸣求友、蛙鸣蚓叫、狐鸣篝中、鹤鸣九皋、鸡鸣而起、鸡鸣戒旦、雷鸣瓦釜、驴鸣犬吠、蛙鸣蝉噪、鼋鸣鳖应、钟鸣漏尽、潮鸣电掣、鹤鸣之士、狐鸣枭噪、鸡鸣馌耕、凤鸣朝阳、肥遯鸣高、飞遁鸣高、鼎食鸣锺、井底鸣蛙、一命鸣呼、牝咮鸣辰、锵金鸣玉、一牛鸣地、朝阳鸣凤、戛玉鸣金、肥遁鸣高、鼎食鸣钟、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弄口鸣舌、擂鼓鸣金、击鼓鸣金、风不鸣条、鼓乐齐鸣、孤掌难鸣、龙跃凤鸣、电闪雷鸣、不平则鸣、漏尽锺鸣、牝鸡牡鸣、梧凤之鸣、牝鸡晨鸣、雄鸡夜鸣、瓦釜之鸣、不平而鸣、哽噎难鸣、漏尽钟鸣、狗盗鸡鸣、鼎食钟鸣、篝火狐鸣、鸿雁哀鸣、河清社鸣、钟响磬鸣、鼓角齐鸣、金鼓齐鸣、鸾凤和鸣、人头畜鸣、瓦釜雷鸣、得意自鸣、难鸣孤掌、凤鸣鹤唳、凤鸣麟出、……

        9.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鸣字开头

        鸣锣喝道 封建时代官吏出门时,前面开路的人敲锣喝令行人让路。比喻为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声势,开辟道路。

        鸣锣开道 封建时代官吏出门时,前面开路的人敲锣喝令行人让路。比喻为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声势,开辟道路。

        鸣琴而治 指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旧时常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

        鸣野食苹 比喻诚心待人,同甘共苦。

        鸣凤朝阳 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鸣鼓而攻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鸣鹤之应 比喻诚笃之心相互应和。

        鸣金收兵 用敲锣等发出信号撤兵回营。比喻战斗暂时结束。

        鸣金收军 古时作战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军回营。

        鸣珂锵玉 玉珂鸣响,佩玉铿锵。比喻显贵。

        鸣雁直木 古人认为雁随阳而处,木随阳而直。比喻良才。

        鸣于乔木 比喻仕进达于高位。

        鸣玉曳履 佩玉饰曳丝履。指获高官厚禄。

        鸣玉曳组 佩玉饰曳印组。指任高官。

        鸣冤叫屈 指申诉冤屈。

        鸣钟列鼎 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后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

        鸣钟食鼎 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

        10.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鸣字开头

        鸣凤朝阳

        鸣鼓而攻

        鸣鼓而攻之

        鸣鹤之应

        鸣剑抵掌

        鸣金收兵

        鸣金收军

        鸣珂锵玉

        鸣锣喝道

        鸣锣开道

        鸣谦接下

        鸣琴而治

        鸣雁直木

        鸣野食苹

        鸣于乔木

        鸣玉曳履

        鸣玉曳组

        鸣冤叫屈

        鸣钟列鼎

        鸣钟食鼎

呼字呼字开头的成语

       呜呼,拼音wū hū,意思是表示叹息或指死亡。

       详细解释如下:

       1、对不幸的事表示叹息、悲痛等。

       2、指人丧命。

       ⒊ 叹词。表示赞美或慨叹。

       ⒋ 旧时祭文中常用“呜呼”,后因以借指死亡。

       ⒌ 象声词。多用作哭声或鸟鸣声。

       有关呜呼的词语如下:

       一命呜呼、呜呼哀哉、呜呼噫嘻。

       呜呼造句如下:

       他干尽坏事,罪大恶极,现在他终于一命 呜呼了。

       王凌一脚不慎,跌落山崖,一命呜呼 ,司马懿悲恸不已,潸然泪下。

       呜呼,求职的过程似乎常常是钟爱外向的人们,但是你能取胜。

       从医院回来不几天,他旧病复发,便呜呼哀哉了。

       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最大的罪恶不是他忘恩负义,而是那种使人寒心的影响,这种影响使世人对善良的人性失去信心,因而窒息社会上蓬勃的朝气,呜呼。

       袁世凯刚刚当上了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如果现在是在执行任务,不知道一命呜呼了几回了。

       敌人的阴谋还没得逞就呜呼哀哉了。

       呜呼!如此发扬“风格”,真是难得一见。

       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中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封建王朝呜呼哀哉了。

求李白蜀道难 赏析

       顺风而呼: 顺着风向呼喊,声音传得远,使人听得清。比喻凭借外力可有较好效果。

       山呼海啸: 山在呼叫,海在咆啸。形容气势盛大。也形容极为恶劣的自然境况。

       遥呼相应: 远远地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同“遥相呼应”。

       一呼再喏: 听到一声呼唤即连声应答。表示恭顺。

       一命鸣呼: 指死亡。常含幽默诙谐意味。

       引类呼朋: 引:招来;类:同类;呼:叫。指招引志趣相同的人。

       于呼哀哉: 于呼:感叹词。哉:语气词。原意感叹或悲哀。又用于祭文,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吁天呼地: 呼天唤地。形容极度悲切。

       语笑喧呼: 大声说笑。同“语笑喧哗”。

       呜呼噫嘻: 叹词。表示慨叹。

       堂上一呼,阶下百诺: 诺:答应。堂上一声呼唤,阶下齐声答应。多形容旧时豪门权贵威势烜赫,侍从和奉承的人很多。

       赏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李白的作品,以乐府和歌行最为著名,他的豪迈狂放的风格,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淋漓痛快。乐府和歌行,在诗的形式上,原无分别,如果以乐府曲调为题目,就属于乐府诗,如果自己制造题目,不谱入任何曲调,就属于歌行体诗。“蜀道难”是魏晋时代早就有的歌曲,它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李白此诗,以《蜀道难》为题,所描写也是蜀道的艰险,所以它属于乐府诗。

       李白此诗极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为什么忽然想到这个题材,为什么做这首诗,对于这一疑问,历来就有好几种解说。

       唐人王定保的《摭言》首先记录了这首诗的故事。李白初到长安,去拜访贺知章。贺知章是玄宗皇帝器重的诗人,他读了李白这首诗,十分赞赏,夸奖李白有“谪仙之才”。接着,孟棨所著《本事诗》也说:李白从蜀郡到京师,住在旅馆里。贺知章闻其名,首先去拜访他。看到他的状貌姿态,大以为奇。又请他拿出著作来看,李白就把《蜀道难》取出来请教。贺知章读后,赞不绝口,称他为“谪仙”。这两段都是晚唐人的记录,大同小异,可知当时人以为李白作此诗是描写他从蜀郡出来漫游时的行旅艰苦,又可知李白作此诗的时候相当早。李白到长安,在开元、天宝年间,此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

       《新唐书·严武传》说:严武在蜀中,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骄恣放肆。其时房琯在他部下任刺史。房琯做宰相时,曾推荐严武。后来房琯因得罪降官,做了严武的下属,可是严武对他却极为倨傲。其时杜甫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因为误犯了严武的父亲挺之的讳字,严武几乎要杀他。李白得知此事,遂作《蜀道难》,为房、杜二人耽忧。《新唐书》这一段记载是从唐人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中采录的,可知唐代人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宋祁、欧阳修把这个故事写入了官方正史。就肯定了它的正确性。但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是在肃宗末年。请杜甫任节度参谋,是在肃宗的最后一年,即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这年的十一月,李白便故世了。当时李白远在江东,似乎来不及知道房琯、杜甫在严武部下的情况。而且从杜甫写赠严武的诗来看,他们二人间的关系未必坏到如此。因此,如果说《蜀道难》是为房琯、杜甫二人的安危而作,在时间与史实上都有矛盾。

       李白诗集有元人萧士贇的笺注本,他对《蜀道难》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以为这首诗是作于安禄山叛军攻占长安,明皇仓皇幸蜀的时候,即天宝十五载(公元七五六年)六、七月间。当时李白在江南,听到这个消息,以为皇上幸蜀不是上策,“欲言则不在其位,不言则爱君忧国之情,不能自已,故作此诗以达意。”

       明代的胡震亨,在其《唐音癸签》中,也谈到过这首诗。他以为上文所引三家的解说都是“傅会不足据”。他认为“《蜀道难》自是古曲,梁陈作者,止言其险,而不及其他。李白此诗,兼采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等语用之,为恃险割据与羁留佐逆者著戒。惟其海说事理,故包括大,而有合乐府讽世立教本旨。若但取一人一事实之,反失之细而不足味矣。”

       以上是历代诗评家对《蜀道难》主题思想的探讨。把这些意见和原诗参研之下,萧士贇的讲法似乎最合情理,而且使这首诗含有高度的比兴意义。由此,明清两代讲唐诗的人,大多采用他的讲法,例如唐汝询、陈沆、沈德潜等,都肯定《蜀道难》是为明皇幸蜀而作,分析得很详细。

       但是,有一件事,他们都没有注意:丹阳进士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选录了与他同时代的二十四位诗人的作品,共二百三十四首。他在自序中说明这些诗起于甲寅,即开元二年(公元七一四年);终于癸巳,即天宝十三载。他选了李白的诗十三首,其中就有《蜀道准》。这是一个无可推翻的证据,证明《蜀道难》作于安史之乱以前。那么,它显然不是讽谕明皇幸蜀的诗了。如果《摭言》、《本事诗》的记载可信,则此诗的创作年代还可以提早到开元末年。为此,我们不取以上那些讲法,而把此诗定为李白赠入蜀友人的诗。

       初唐以来,乐府歌行的形式,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却创造了新的形式。他善于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不同于魏晋的新型的杂言体。甚至,他有时还大胆地在诗里运用散文句法。这是远远地继承着楚辞和汉代乐府歌辞的传统,而加以推陈出新的。就象这首《蜀道难》,七言句不到一半,其馀大半是不拘一格的杂言句。读他的诗,要跟着作者的豪放的感情和参差的句法,一气贯注,而以它的韵脚为段落。长篇的诗,不论歌行或排律,换韵的地方一般总是思想内容分段的地方。读诗的人应当懂得这个窍门。这一点,我在上文已经谈到过,现在再提一提。这首诗,我就用依韵分段,以一韵为一句的方法来写定。

       第一段以“天”字起韵,连押五韵。“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虽然分二行写,实在只是一句。全诗一开头就用三字惊叹词“噫吁戏”。屈原用过“已矣哉!”汉乐府歌辞有“妃呼豨”、“伊那何”,都是三字惊叹词。此后也许在民间歌曲里一向存在着,但在魏、晋、南北朝诗人的作品中却不再出现。不过“噫吁戏”是“噫”字下再加一个“吁戏”。所以不能说是三字惊叹词,应当标点作“噫!吁戏!”“吁戏”就是“於戏”,而“於戏”是“呜呼”的古代写法。《宋景文笔记》云:“蜀人见物惊异,輙曰噫嘻。李太白作《蜀道难》,因用之。”可知“噫吁戏”是“噫嘻”的衍声词。胡元任又引苏东坡的文章来作证。东坡《后赤壁赋》云:“呜呼噫嘻,我知之矣。”又《洞庭春色赋》云:“呜呼噫嘻,我言夸矣。”也就是李白的“噫吁戏”。李白把“噫嘻”衍为三字,苏东坡更衍为四字,都用了蜀郡方言。

       诗的创作方法,完全用赋体。全诗都是夸张地描绘蜀道的危险,行旅的艰苦。第一句先提纲总述:由于山路既高且危,所以蜀道之难比上登青天还难。以下四句,从蜀国古代史讲起。据杨雄所作《蜀王本纪》:上古时蜀国之王有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等,其时人民椎髻哤言,没有文化。从蚕丛到开明,共三万四千年。李白节取了两位蜀王的名字,说蜀国的开国史多么悠远。“茫然”是悠久不可知的意思,和现在的用法稍有不同。杨雄说蜀国古史三万四千年,已经是夸大了;李白又加上一万四千年,说是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没有和三秦人行旅往来。太白山,或称太乙峰,是秦岭的主峰,峨眉是蜀中大山。这两句说:从太白到峨眉,只有一条狭窄而危险的小路。因此,秦蜀之间一向无人来往。

       《蜀王本纪》又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据说秦惠王的时候,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他们力能移山。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有一天,看见有一条大蛇进入山洞,五丁力士一齐去拉蛇。忽然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①,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用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廻翼乎高标。"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萧士贇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这是后代人误读李白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这两句诗有一个不同的文本。《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这两个唐人的选本、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不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从对偶来看,后者较为工整,若论句子的气魄,则前者更为壮健。可能后者是当时流传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故当时的选本作“横河断海”,而李阳冰编定的集本作“六龙回日”。现在我们根据集本抄录。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该讲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当还”,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作者不象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侯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现在不写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诗人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悲鸣。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他因亡国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象哭泣一样。这一句诗的读法,一向有不同的意见。近年来出版的选注本,都断句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成为七字一句,三字一句。我以为这样读法是错的,应该是两个五字句。古书没有标点,也不断句,很难知道古人把这句诗如何读法。但吴昌祺的《删订唐诗解》、钱良择的《唐音审体》,都是清初刻本,都是圈断了句子的。他们把这一句定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我以为这样断句较为适当。它是两个五言句,不是七、三句法。理由是:“愁空山”三字不成句。歌行中的三字句,常常是两句连用,很少单独用的。这在李白诗中可以找到不少例证。只因为“子规啼月”、“蟪蛄啼月”在唐诗中往往可见,所以许多人不敢把“夜月”二字和“啼”字分开,于是读成了上七下三的句法。至于“夜月愁空山”这一句的意思是:在空山之中,明月之下,使行人为之忧愁。李白有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绝句也用同样的意境: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过夜郎西。

       以这首诗的第一句和第三句为证据,可知李白写的是两个五言句,而不是上七下三的句法。作《而庵说唐诗》的徐增把此句十字连为一句读,而解释道:“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并无有人迹。空山古木间,日之所见者,但是悲鸟雌雄威群而飞;夜之所闻,但是子规月下啼血最苦。”历来讲唐诗者,这段讲解最为突出。他躲躲闪闪地讲了一通,我们竟看不出他怎样分析这个十字句法。

       以下还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会惊骇得变了脸色。“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虽然在别处应当讲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差。现在我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只能说是两段。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即全诗的第三段。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诗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尺”、“壁”一韵,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换韵,使读者到此,有气氛短促之感。在长篇歌行中忽然插入这样的短韵句法,一般都认为是缺点。尽管李白才气大,自由用韵,不受拘束,但这两句韵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讲究诗法的人看来,终不是可取的。

       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这个“如此”,并不单指上面二句,而是总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在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从蜀中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我们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来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接下去转入第四段,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于固守,难于攻入。象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亲信可靠的人去镇守,就非常危险了。这几句诗完全用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应,甚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也是指出了这一点。李白作乐府诗,虽然都用旧题,却常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

       这一段诗,在李白是顺便提到,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认为全诗的主题所在。有人以为此诗讽刺章仇兼琼,有人以为讽刺严武,有人以为讽刺一般恃险割据的官吏,都是为这一段诗所迷惑,而得出这些结论。但是,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全诗的统一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明代的李于鳞,曾评李白的歌行诗云:“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以长语,英雄欺人耳。”(《艺苑卮言》卷四引)对于这一段诗,我也认为是“强弩之末”的“长语”(多馀的话)。

       现在我们把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问君西游何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就是《蜀道难》的全部思想内容。其他许多句子,尽管写得光怪陆离,神豪气壮,其实都是这些骨干句子的装饰品。读李白这一派豪放的乐府歌行,不可为一大堆描写的句子所迷乱,应当先找出全诗的骨架子。这个读法,我称之为剥皮抽筋法。

       李白的乐府诗,其句法、章法都是直接继承楚辞和汉乐府的。他用的都是乐府旧题,诗的内容也大多依照传统的题意。从这三方面看,他的乐府诗,对齐梁以来的乐府诗来说,确是复古。但是,他有针对现实的主题,他的辞藻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诗的形式也大胆地摆脱了一切古典的束缚。从这三方面看,他的乐府诗是新创的唐诗。他给古老的乐府诗注入了新的生命,影响了以后许多诗人,使乐府诗也成为唐诗的一个重要传统。

       历来对李白乐府诗的评论,我以为胡震亨的一段话讲得最好,现在抄录在这里,以代结语:

       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尝谓读太白乐府者有三难:不先明古题辞义源委,不知夺换所自。不参按白身世遭遇之概,不知其因事傅题,借题抒情之水旨。不读尽古人书,精熟《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无由得其所伐之材与巧铸灵运之迹。今人但谓李白天才,不知其留意乐府,自有如许功力在,非草草任笔性悬合者,不可不为拈出。(《唐音癸签》卷九)

       一九七八年七月二十日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呜呼噫嘻”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