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_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什么意思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的相关问题。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1.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大巧若拙,怎么理解啊
2.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道家思想吗
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句话出自哪里,什么含义?详细一些
4.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体现了什么哲理啊?
5.大巧若拙和大智若愚区别
6.大巧若拙和大智若愚是近义词吗
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大巧若拙,怎么理解啊
大智若愚:某些才智出众的人不露锋芒,看来好象愚笨。大辩若讷: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大巧若拙:若:似。拙:笨拙。指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道家思想吗
意思是:完满的东西好像也有残缺,最充实的好像也很空虚,最笔直的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最有智慧的好像是愚笨的。源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可以克服扰动,寒冷可以克服炎热。做到清静无为才可以统率天下。
扩展资料
本章论述万事万物相反而相成之理,重述“反者道之动”之大义:“缺”者所以为“大成”,“冲”者所以为“大盈”,“屈”者所以为“大直”,“拙”者所以为“大巧”,“讷”者所以为“大辩”。这些都是“反者道之动”,相反而相成,以反而为用,因而才能大得大成的自然法则。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他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百度百科--道德经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句话出自哪里,什么含义?详细一些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意思是:真正聪明的人看似愚笨,真正灵巧的人看似笨拙,出自《老子》,是道家思想。拓展知识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价值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体现了什么哲理啊?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都是出自《老子》,只是出现的章节不同,具体如下: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出自于《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2)白话译文如下:
上士听了道,勤奋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疑而将信;下士听了道,反加以讥笑——不被他们笑,不成其为道。古话说得好: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强的德好像懦弱,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 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2、“大巧若拙”
(1)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2)白话译文如下: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 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3、“大智若愚”
(1)出自《老子》《周训》中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白话译文如下: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是因为有德,不去计较而已。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扩展资料
当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时,也大致可以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相当于老子所谓“道隐无名”。古今学者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大致有六种解释:
1、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
2、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是稀疏的;
3、认为“希声”即“无声”,是在蕴酝“大音”;
4、认为“大音希声”乃天乐,是不能用耳朵去听,而是去感悟用那永恒和谐的庞大“天乐”;
5、认为“大音”即合道之音,主要是指对声音情感的超越。
6、认为没有声音就是最强音,即什么都不说,就是最好的。
百度百科—大巧若拙
百度百科—大智若愚
百度百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巧若拙和大智若愚区别
才智出众的人在处理很多日常事情上显得很傻,很迟钝,很吃亏,但是在事关自己的根本大事上却做的很出色,很成功。
《词源》里的解释: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致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大智若愚’若愚,已人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极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上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智愚之别,实为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大巧若拙和大智若愚是近义词吗
大巧若拙和大智若愚区别,相关内容如下:大巧若拙和大智若愚是两种相对的表达方式,前者指的是在表现出巧妙技巧的同时故意掩盖自己的智慧,后者则是指以愚笨的形象掩饰自己的智慧。两种表达方式都具有一定的策略性,但其效果和用途有所不同。
1.大巧若拙的含义和特点
大巧若拙是指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高超的技巧和能力,却故意掩饰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这种表达方式常用于隐藏真实意图、迷惑对手或平衡关系等目的。通过故意显示出一种拙笨、粗糙的形象,可以降低对手的警觉性,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和优势。
2.大智若愚的含义和特点
大智若愚则是指虽然具有深思熟虑、高超智慧的能力,但却以愚笨的形象出现。这种表达方式常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减少竞争、保护自身等方面。通过以愚笨的形象示人,可以降低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警觉性,从而获得更多的自由度和保护。
3.大巧若拙与大智若愚的区别
大巧若拙和大智若愚在表达方式上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故意隐藏真实的智慧和能力。然而,它们的目的和效果却有所不同。
大巧若拙更加着重于在行动中展现出技巧和能力,并通过伪装降低对手的警觉性,以获取主动权和优势。而大智若愚则更加侧重于通过以愚笨的形象示人,减少他人的期望和警惕,从而获得自由度和保护。
4.大巧若拙和大智若愚的应用场景
大巧若拙和大智若愚都可以在人际关系、竞争环境中发挥作用。大巧若拙常见于政治、商业谈判等领域,用于隐藏真实意图、迷惑对手,从而获得更好的谈判结果。大智若愚则常见于领导者、智囊团等身份,用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平衡,保护自身利益。
5.大巧若拙和大智若愚的风险和限制
尽管大巧若拙和大智若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策略性作用,但其也存在一些风险和限制。过度使用大巧若拙可能会导致对手产生怀疑或不信任,破坏双方的合作关系;而过度使用大智若愚可能会被他人视为愚笨或不可信赖,失去信任和支持。
总结:大巧若拙和大智若愚都是一种以伪装或掩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智慧、能力和意图。大巧若拙通过展现技巧和能力来迷惑对手,获取主动权;
大智若愚则以愚笨形象示人,减少他人的期望和警惕,保护自身利益。这两种表达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局限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目的进行选择和运用。
是的
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 ( dà zhì ruò yú )
解 释 若:好象。才智出众的人表面看来好象愚笨,不炫耀自己。
出 处 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有智能的人不露锋芒
示 例 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二·骆文忠公遗爱》:“自有诸贤拥护而效其长,岂其~耶?
近义词 大巧若拙、虚怀若谷、不露锋芒
好了,今天关于“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