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_汉语成语词典
好的,现在我来为大家谈一谈汉语成语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答大家的疑惑。关于汉语成语的话题,我们开始说说吧。
1.汉语的汉成语
2.什么过什么过的成语
3.写出20个能折射汉语文化的成语,并评述。
汉语的汉成语
彪形大汉、
绿林好汉、
气冲霄汉、
河汉江淮、
汉人煮箦、
铮铮铁汉、
江汉朝宗、
汉官威仪、
楚界汉河、
气逾霄汉、
河汉无极、
披霄决汉、
河汉吾言、
江汉之珠、
碑沉汉水、
江淮河汉、
好汉英雄、
胡言汉语、
邈若河汉、
拔赵易汉、
气凌霄汉、
汉语成语、
汉上骄子、
气逾霄汉
什么过什么过的成语
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结构固定性
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2、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2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3、语法功能的多样性
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所以这里对成语语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语充当句法成分的分析。
写出20个能折射汉语文化的成语,并评述。
但求无过、齿过肩随、光阴虚过、蒙混过关、将功补过、水过鸭背、驷之过隙、引过自责、
掩过饰非、求过于供、挢枉过正、面折人过、时过境迁、怙过不悛、行不贰过、过耳之言、
百代过客、有过不罪、君子之过、使愚使过、退思补过、过桥拆桥、顺过饰非、枉矫过激、饰非养过、计功补过、传三过四、迁延过时、丹青过实、雨过天晴、改过从善、雁过留声、
名过其实、矫枉过当、闭门思过、遂非文过、知过必改、掩过扬善、挢_过正、驷之过_、列功覆过、救过补阙、过屠大嚼、文过饰非、精力过人、过河拆桥、过程控制、事过境迁、
过盛必衰、驹光过隙、操之过激、改过迁善、救过不暇、雁过长空、青过于蓝、矫枉过中。
汉语成语与民族文化
多了解一点汉语成语的知识,特别是成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对于规范使用成语、提高审稿质量是大有益处的。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只要认真仔细地品味每条成语的含义,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同一般词汇相比,汉语成语同文化的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突出,也极富个性。
在成语语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历法、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军事、宗教、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到饮食、服饰、器具、建筑、礼俗、乐律等。以服饰为例,有披发左衽、峨冠博带、凤冠霞披、蟒袍玉带、象简乌纱、褒衣博带、方领圆冠、方巾阔服、方巾长袍、布衣黔首、冬裘夏葛、绫罗绸缎、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颠倒衣裳等一连串的成语。
这些成语简约且有代表性地勾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特色,以及穿着礼俗。如“披发左衽”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常见的打扮,具体是指一种极其粗放而简单的装束。“峨冠博带”指的是古代士大夫特有的装束,即高高的帽子和宽宽的衣带。还有“凤冠霞披”是一种饰有彩制凤凰的帽子和美如云霞的披肩,它是古代贵族和受朝廷封诰的官宦之家的成年妇女的装束。“蟒袍玉带”是一种绣有大蟒的袍子,饰有玉石的腰带,原是明代的官服,后来演变成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服装。“象简乌纱”是指古代大官的装束,“简”是古代大臣朝见君主时所持的记事板,又叫朝笏;“乌纱”是一种黑纱制成的官帽。“褒衣博带”即宽袍阔带,它是古代儒生特有的装束。另外还有“方领圆冠”“方巾阔服”“
方巾长袍”也专指儒生的装束。元朝以前,麻布、褐布、丝绸为常见的制衣材料,“冬裘夏葛”就是指冬天穿皮毛做的衣服,夏天穿葛麻做的衣服。丝绸在我国很早就是制作服装的材料,随着丝织工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绫”“罗”“绸”“缎”“纨”“绢”等多种蚕丝制品,于是就有了“绫罗绸缎”这个成语,它泛指精美的丝织品或用精美丝织品制成的服。如果再深入一步地品味这些成语的含义,还会发现穿着不同材质的衣服与人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联系。皮毛做的衣服比其他材料做的衣服暖和而华贵,葛麻做的衣服比其他材料做的夏衣透气而凉爽,这类服装价值昂贵,有地位和身份的人才穿得起,所以能够“冬裘夏葛”
多半是富贵之人。丝绸服装只有富贵人家才穿得起,所以又有称富家子弟为“纨绔子弟”的成语(“纨绔”是一种用生丝制成的华美衣服)。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多为“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这些成语中的“葛”与“冬裘夏葛”中的“葛”所指不同,它是一种草本植物,可制成布,但质地很粗糙。另外,劳动者一是贫穷,二是要经常从事生产劳动,所以不可能戴“峨冠”,着“蟒袍”“阔服”,往往着“短褐”,而且有的还有“穿结”。即使是同样材质制成的衣服,穿着方式不同,也可以反映穿着人的不同身份和职业,如“反裘负刍”这个成语,同样是说穿用动物皮(“裘”)做的衣,但由于它违背了穿“裘”一般皮毛向外的习惯,将有毛的一面向里,说明有其特殊之处。原因是着“裘”
者要“负刍(背柴)”,若将毛穿在外,背柴时会将毛磨坏,由此可见这是贫穷者的装束。 通过上述成语,我们便可以了解着装差异反映出的贫富差别。我国古人的服饰不仅有多样的材质、丰富的装饰、繁复的身份区别标志,还讲究严格的着装礼俗。“颠倒衣裳”这个成语反映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衣裳”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表示衣服,不分上下,然而在古代却很有讲究,一般来说,古人称上为衣,下衣为裳,如果把上衣下裳颠倒了穿,就会不合礼制。可见成语虽然只是汉语中一种词汇,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成语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在成语中出现的山水、动物、植物、器物,往往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如成语中在表示非常重大、有分量、慎重的意义时,会用“泰山”作比。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其中的“重于泰山”一词在本句里比喻人死的意义。再如《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孔明曰:‘亮虽居虎口,安于泰山。’” 这里是表示情势安定稳固,没有危险。“泰山”之所以在成语中出现得比较多,是同它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分不开的。在中国人心目中,泰山不是一座具有普通地理意义上的山,它是五岳之首,有“五岳之长”“五岳之尊”的赞誉,它是
高大、庄重、神圣的象征。所以称浅薄无知的人的做法叫“有眼不识泰山”,将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人敬仰的人喻为“泰山北斗”,将身负重任的伟人喻为“泰山梁木”,将强大的力量压向脆弱的东西喻为“泰山压卵”,将安定稳固喻为“泰山磐石”,将众所仰望的人去世喻为“泰山其颓”。再如“龙”是中华民族尊贵、威严、吉祥、神秘的象征,所以成语里将有吉庆之事谓之“龙凤呈祥”,将气势奔放雄壮或姿态生动活泼形容为“龙飞凤舞”,将有才华的英俊青年喻为“龙驹凤雏”,将人的仪表英俊、气度不凡喻为“龙眉凤目”,将潜藏着的人才和英雄喻为“藏龙卧虎”,将珍奇的佳肴喻为“龙肝凤髓”,形容人威武勇猛用“龙拿虎跳”,形容人的气概雄壮威武用“龙骧虎步”,比喻杰出的人物顺
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产生巨大影响喻为“龙腾云起”,将行踪神秘喻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称帝王之死为“龙御上宾”,将失去权位喻为“神龙失势”等。一部中型的成语词典,如《汉语成语大词典》,包含有“龙”字的成语近百条。除此以外,还有“虎”“马”“狗”“狐”“鼠”“豺”“狼”等动物,“松”“竹”“梅”“菊”“兰”“艾”等植物,以及日、月、山、川等自然景观。它们广泛存在于成语中,每一种形象都包含有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通过成语的流传,集中、典型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作为汉语中的一种词汇,成语在被使用时,好像是独立而无序的一个个语词,但将它串联起来时会发现,它又系统地反映了整个民族文化。前面谈到的民族的服饰,在成语里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系统的体现。民族的衣食住行、风俗人情、典章制度等,都可以通过对成语的整理,找到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系统。如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相当发达且有特色,将所有反映音乐的成语串联起来,就会显现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内容。从“丝竹管弦”“笙箫管笛”“金石弦丝”“琴瑟不调”“抱瑟不吹竽”“钟鼓齐鸣”“秦筝赵瑟”“笙磬同音”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乐器有“琴”“瑟”之类的弹拨乐器,“笙”“箫”“笛”“竽”之类的吹奏乐器,还有“钟”“鼓”“金”“石”“磬”之类的打击乐
器。“黄钟大吕”“一片宫商”“含商咀徵”“引商刻羽”“以宫笑角”“移商换羽”“五音六律”等成语,记录了我国古代特有的音乐理论“十二音律”和由此形成的宫调理论。还有“齐钟卫鼓”“秦筝赵瑟”“楚丝燕歌”等成语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生活的地域特色,“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记录了古曲曲目,“大音希声”“弦外之音”“曲终奏雅”“余音绕梁”反映了古人对音乐境界的追求,“郑卫之音”“正始之音”“桑间之音”“靡靡之音”反映了古人对音乐风格的认识和划分,“急管繁弦”“哀丝豪竹”反映了古代丝竹乐演奏不同乐曲的效果,“弄管调弦”“弄丝弹竹”“敲锣打鼓”表现了不同乐器不同的演奏方式,还有“琴心剑胆”“春诵夏弦”“琴断朱弦”“琴歌酒赋”“琴瑟相调”则表现了我国古人由音乐生发出来的价值观。如此还有戏曲、舞蹈、书法、篆刻、绘画等,都像音乐一样,可以从成语中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它们的基本面貌。成语之所以历久不衰地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作为从事出版工作的文化人,了解和熟悉民族语言中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对丰富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有所帮助,而且对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稿质量也大有裨益。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汉语成语”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